未来医院:全联接医疗服务

举报
大数据小粉 发表于 2017/04/11 17:38:10 2017/04/11
【摘要】 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的要求提高,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国内医院基本完成IT基础设施和院内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的要求提高,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国内医院基本完成IT基础设施和院内信息系统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已很完善,并且医院信息系统已从重在费用信息管理逐渐发展到面向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的CIS阶段,部分医院在此基础上进行院内信息整合及面向患者的服务管理系统。
院内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并没能实质性解决,因此远程医疗、医联体被寄予改善医疗服务的厚望。远程医疗打破了传统的就医模式,通过网络就能预约看病,预约名医专家会诊等。其依托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另外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而非一味涌向三甲医院。形成"首诊在社区、慢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秩序,为区域内居民提供方便、连续、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而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出现了网络医院,网络医院让患者与医生直接交流,而不是医生和医生交流。网络医院主要针对常见病和慢性病,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穿戴式技术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患者可选择对应的科室和医生,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网络医院的出现会很好地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与服务效率。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在业务变革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经历着从院内到院外、从局域网到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将走向全联接医疗的时代。打破科室间、医院间的部门和机构限制,打破楼宇间、城市间的地域空间限制,通过远程医疗、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相关运作规范与体系的建立,基于云计算、移动化、协作、物联网技术实现院内和院间的以患者为中心的随时随地协作共享的全联接医疗服务。

院内医疗协作
医护人员可通过视讯终端、电脑等进行查房和医嘱的录入,以及影像传输、电子病历的书写、信息浏览、报告、HIS(医院信息系统)里的执行情况查看等。
院间协同分级诊疗
通过病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在合作医院之间共享调阅,实现合作医院间的快速双向转诊机制,根据病情需要,快速方便转诊,提高医院资源使用效率;遇到疑难问题,通过协同办公平台,会员单位可以随时咨询中心专家。
就诊与设备预约
适用于基层医院完成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操作;支持上级医院完成相关申请受理及信息反馈。提供预约机构和排班表的管理,提供预约过程管理、预约过程提醒、预约记录查询、预约流程管理、病例资料管理等。
双向转诊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转入、转出病患者的管理过程。对各类疾病的转诊医疗机构进行管理登记、建立转诊协议;响应全科诊疗、其它服务组件或系统模块的转诊请求,向定点转诊机构提出转诊申请。
网络健康服务
通过构建网络健康服务平台,扩大机构服务的覆盖面,直接面向确诊的患者提供持续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某些专科的知名度,提供患者黏性;对于二级、社区医院来说,提升医疗业务能力,节省患者支出,提高医疗服务收益。
网络健康监测
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配备健康仪,为家庭全员,监测体征数据,将数据上传至网络健康服务平台,中心人员,会定期根据会员上传来的数据,分析变化趋势,并给与饮食,运动方面的指导。
移动随访
利用平板电脑、无线网络等方法,医生可以上门了解居民病情变化,进行疾病诊疗和康复指导等工作。通过随访可以提高医院医前及医后服务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远程会诊
基层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向上级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申请。申请方填写会诊申请单,会诊中心提供会诊流程管理、病历资料管理,提供会诊医疗机构远程病历资料浏览,并提供会诊出具会诊报告。
远程查房
专家在远程对医院住院病人的例行查房以及重症病人的监护。通过实时同步的音视频流交互,再配合远程生命体征检查设备,远端专家就可以对合作医院居民进行远程查体和实时监控,随时随地的掌握了解病人的情况,并迅速做出处理。
远程急救
通过构建远程急救能力,提高急救质量,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通过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共享,更好地救治病人;通过高清的视频和语音终端,及时反馈急救现场情况,及时获取急救专家的远程指导。
远程示教与讨论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观摩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为云博客 https://portal.hwclouds.com/blogs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